51猪价网

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评定方法

发布: 2013-09-29 |  作者:  |   来源: 山西科技报

上一篇 下一篇

  一、小麦小麦的耗水量,以拔节到抽穗和抽穗到成熟两个时期最多,各占小麦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30%—35%和36%—41%。小麦孕穗期是需水的临界期,如果缺水会影响性细胞的形成,不孕小穗和小花数增多,对产量影响很大。在麦粒灌浆期间缺水,会降低粒重。

  为了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发育,小麦各生育阶段的适宜土壤(0—20厘米)水分,一般从播种到出苗以田间持水量的60%—70%,从分蘖到拔节期70%左右,拔节到抽穗为70%—80%,灌浆到成熟不低于70%为宜。

  在小麦生育期间雨量较少,经常出现冬春干旱的情况,必须及时补灌,以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发育。小麦生长期的灌水定额,除播种前灌底墒水和冬灌蓄水的灌水量较大,每亩约50—60立方米外,一般生育期的灌水量多在每亩40立方米左右。

  二、玉米  春、夏玉米需水试验测定指出:玉米各生育期需水有显著差异,从播种到出苗,需水量较少,只占总需水量的3.1%—6.1%。但为了种子能顺利发芽出苗,耕层的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%—70%。苗期因植株矮小,生长缓慢,蒸腾面很小,其绿色面积只占最大面积的10%左右,耗水量不大,只占总量的15.6%—17.8%。一般认为玉米比较耐旱,为促进根系发育良好并向纵深发展,应保持表土疏松干燥,下层湿润,才有利于蹲苗,促壮苗。土壤水分应在持水量的55%—60%。拔节到抽穗开花期,是玉米营养生长最旺时期,抽穗开花到灌浆期是蒸腾面最大的阶段,故从拔节到灌浆,玉米需要的水最多,约占总量的43.4%—51.2%,平均每天每亩约达3立方米左右。从灌浆到腊熟蒸腾面仍较大,需水仍较多,约占总量的19.17%—31.45%。抽雄前10天到抽雄后20天的1个月左右,是玉米的需水临界期,对水分的反应极为敏感。土壤缺水不仅影响到雌雄性器官的分化,而且还影响到抽雄吐丝,使抽雄与吐丝间隔拉长,受精不良,形成大量的缺拉和秃顶,并使灌浆严重受阻,形成大量秕粒,增大秃顶程度,产量显著降低。从孕穗到灌浆乳熟阶段须保持田间持水量的70%—80%,拔节到孕穗须保持65%—70%,土壤水分低于下限,须及时灌水。例如在抽雄时遇干旱,灌水一般比不灌的能增产达30%以上。

  玉米虽然需水很多,但最怕涝渍,当土壤湿度大于田间持水量的80%以上时,生育即会受到不良影响,尤其是苗期与籽粒形成时期,土壤过湿,缺乏氧气,地温降低,根系的呼吸、吸收与合成功能均会受到阻碍。

  三、大豆  研究表明:大豆苗期和荚期50%田间持水量比75%田间持水量产量较高;而花期则以田间持水量75%的产量最高。苗期需水较少,土壤田间持水量不宜超过50%。大豆花期土壤持水量不能低于80%—83%,结英期保持40%—50%田间持水量。

  四、甘薯  甘薯对水分的利用率较高,蒸腾系数约在300—500之间。生育期土壤持水量的70%上下,适于茎叶生长和块根形成及膨大。生育前期土壤干旱(持水量低于50%),薯苗发根还苗缓慢,茎叶生长差,根体薄壁细胞木质化程度大,不利于块根形成,并易形成柴根。生育中后期土壤干旱,茎叶生长量不足又易早衰,养分积累少,块根膨大慢,产量也低。反之,如雨水过多,垅土过湿(持水量高于90%),土壤通气差,易茎叶徒长,根体形成层活动强度弱,也影响块根形成和膨大。在生育后期阴雨天气过多,光照不足,块根产量降低,水分含量高,出干率及耐贮性均降低。如田间积水发生涝害,块根还会因缺氧窒息而腐烂,同时薯块中不溶于水的原果胶含量增多,发生硬心。生长后期时干湿,薯块易于开裂。

  五、棉花  棉花是叶面积大、蒸腾系数较大、需水较多的作物,每生产1公斤干物质要消耗200—300公斤水。但棉花根系强大,吸水能力较强,又是较耐旱的作物。据浙江农科院测定,亩产籽棉238公斤,每亩总需水量472.12立方米。棉花各生育阶段需水量,以花铃期最多,占40.0%,需水强度以蕾、花期最高,为3.18—3.2立方米/亩/昼夜。

  棉花生育期间理想的降雨情况如下:棉花播种前有一次透雨,以利整地播种;出苗阶段有一次小雨,以助苗出土。苗蕾期不希望大雨、久雨,群众说:棉花最喜半截雨。苗蕾期雨水过多,不利于根系深扎,并易引起徒长且妨碍受精。棉花生育期间,希望时雨时晴,既满足对水分的要求,又有充足的光照,以利生长和结铃,棉花吐絮期有适量的一降水即可,如果土壤水分含量过大,田间空气湿度大,非但铃期延长,还易招致烂铃。我省的棉区,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上下,相当于667立方米/亩的水量,能满足棉花各生育对水分的要求。但是如果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匀,不能完全适合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,就要注意灌排。

  摘自:2007.01.16.6版《山西科技报》

TAG: 农作物
上一篇 下一篇